9/26/2005

花想容

最近有皮膚科醫師翻譯了Paula Begoun 的美容聖經一書(The Beauty Bible: The Ultimate Guide to Smart Beauty)。
使得被點名的天價品牌不停的解釋我為什麼這麼貴。不過也不過一個月,就跟其他在台灣任何不公不義不平不法的事一樣,沒事。

其實我一直都想不通啊,台灣的薪水所得比美國低,可是全世界的名牌或不是名牌的所謂名牌,都來小小的台灣爭取市場(都來崇尚名牌的東亞搶市場),不論限量、預購、限定版、紀念版,都可以被搶購一空。相對的來說,美國的薪水所得比較高,生活費也都不比台灣貴多少,排隊搶名牌沒見過,排隊搶便宜打折減價貨倒是每年都還有人因此受傷。打開台灣的報紙,一邊在介紹所謂的精品名牌貨,一個動輒上萬的鑰匙圈,附註的評論是很划算;但是報紙的另一頭,可能又有一對夫妻帶著孩子為了同樣的金額自盡。

嗯,扯遠了。不過我提這本書,是因為我也有話要說。
首先先聲明,我沒有用過這些天價品,也沒有去研究他的製程或成分,因為我覺得這樣離譜的價位,實在也不需要去研究了。整型手術應該還是最有效的美容方法,一個比整型手術都貴的保養品,應該是不合理的。

我之前在嬌生Johnson & Johnson 的消費者產品公司Consumer Products Company工作過,我所在的組是Pre-clinical Pharmacology,因為隸屬於Skin Biology group 之下,所以我們做的前臨床研究當然都是針對皮膚,說穿了,就是研究化妝保養品啦!嬌生旗下其實有不少的化妝保養品公司,包括嬌生古早以來的嬰幼兒用品,可伶可俐Clean & Clear,露得清Neutrogena,還有台灣沒上市的Aveeno和ROC等產品。實際上,化妝保養品的世界,牌子很多,但是其實都是屬於幾個大集團,像是美商的嬌生,寶橋,雅詩蘭黛集團,或是法國的歐萊雅集團,還有Coty, LVMH等。我剛說的這些集團大概就包括了市場上八成的牌子。這些大集團四處買一些牌子或公司,收入旗下後,這些公司跟牌子也是可能有一部份自己原有的研究團隊仍然運作,但是集團手下的各公司是互通有無的。好,說清楚些,像是我之前的工作,這個組不屬於嬌生手下任何一個牌子,但是我們做的東西如果任何一個集團中的牌子有興趣,都會來跟我們「買」;同時,如果有一個好的成分出現,所有集團中的牌子也都會試著運用在自己的產品中。

天價,高價,任何價的產品,都喜歡強調自己的產品是經過千錘百鍊、測試過上百上千種成分,最新科技加上古老智慧加上獨家特殊配方,集日月之精華、人文之薈萃 … 嗯,好,你知道我的意思啦~ 那我之前的工作不是就像在鍊仙丹一樣了嗎?連我現在的工作,癌症研究都不是這樣,皮膚保養的研究當然也不是那樣。我當時的工作,就是做細胞實驗測試各種成分,看看這個成分是不是有我們要的效果。我半年測試了兩三百種成分,但是因為我做太快,所以後來變成沒什麼新東西給我測。這些成分,有天然萃取物,也有化學合成物,產自世界各地;有些是跟原料公司、實驗室買,有些是自己找公司合成,當然,也有些是因為熱心的同事在蜜月旅行中,遠從地球的另一端帶回來的當地獨家產物(這樣不知有沒有算是極盡心血之作,或是他老婆應該發飆)。然後就由我們組做各式各樣的實驗,有可能有用的就會被轉到其他組做其他的實驗。如果好不容易,有一個成分有效,公司就會重金把這個成分的專利權買下,這樣就等於是獨佔了。然後,因為專利金這些東西很貴,公司會在專利期限內一直用、死命用、拼命用、濫用這個成分;像是那時嬌生剛專利了一個成分,之後我們每天都在試著把這個加到這個舊產品試試看、那個舊產品試試看,然後又是一個新產品。我同事說,他再聽到那個成分的名字都想吐。

有的有效成分是很貴,而且可能全球就一家公司,一個地方有。可是,每個公司都是做生意的,有成本等考量,絕對不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只要有效都買來用在產品內。以實驗來說,只有兩種公司,一種是做動物實驗,一種是不做。不做的那個也只是把別人發表在期刊中以動物實驗證實的成分直接拿來用罷了,然後最終產物不經任何動物實驗(因此是無法得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這行也是有期刊的,所以成分跟製程的獨特處,不是天價公司的公關經理說說就是的。尤其我不瞭解的是,依照天價公司的說法,他們經過十二年的努力,終於開發出這唯一的天價產品,然後銷售至今。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這樣的畫面:一群科學家窮畢生之力創造出這一且唯一的仙丹,然後至此公司就把他們給開除,因為就從此就賣這仙丹,可以完全關閉研究部門了。嗯~不知道那些科學家現在在幹嘛。

這是美容聖經原作者的網站:
http://www.cosmeticscop.com/

No comments: